據多家媒體曝出了電影《英雄之戰》片方及發行方自買450萬張電影票,自產自銷票房數千萬元的消息。據報道,該片的影視制作方道和影業在電影上映前就大肆購票包場,使影片上映時保持高排片率,制造首日票房1600萬的“幻象”。
看起來排片火爆,剛剛上映票房超高的背后,卻是影院中觀眾寥寥,無人觀看的怪象。以至華誼總裁王中磊在微博上說:“我好奇抗戰片中有植入傳銷廣告嗎?否則花錢拍(電影),又花三倍的錢買票房回來,是什么生意經?關鍵放映廳還空著,給鬼看嗎?”
沖動的、非理性的、趨同的、泛娛樂化的電影消費,往往被追求博人眼球的電影營銷所利用,造成各種奇葩營銷方式出現,導致電影口碑、藝術水準、觀影習慣、文化內涵被粗暴“綁架”。隨著市場以及觀眾消費習慣的成熟,“內容為王”從長期看仍然是最有意義和價值的法則。其他路子只會慢慢消失、無效。
從《爸爸去哪兒》引發的“綜藝節目進影院”爭論到《英雄之戰》的買票房傳銷,我們看到,華語電影在銀幕數大幅激增,總票房盤子越來越大的背景下,凸顯出的問題也越來越多。在《英雄之戰》買票房事件中,理清事實,檢查是否違規、違法,其實是電影業內更關心的話題。普通觀眾看到的,則是影片較差的口碑與買出來的高票房之間的反差。換句話說,電影業內人士關心的是這種營銷方式是否合理合法,是否有效﹔是否構成對其他同檔期影片的不正當競爭。而觀眾們則擔心,在影評、網絡口碑、媒體都可能被買通的情況下,票房數據是否也成了被操控的對象?
華語電影近兩年在水準上未見顯著提高,但營銷策劃運作卻花樣翻新。電影往往成為了營銷策劃的副產品。由此能看出,國內電影市場遠未成熟,熱度越高,空子越大。電影觀眾往往不是去消費電影的藝術水準、文化內涵,他們的消費習慣尚未養成,觀影選擇是沖動的、非理性的、趨同的、泛娛樂化的。
當我們對比好萊塢的時候,會發現其票房大賣的電影幾乎沒有口碑很差的情況,甚至僅僅是兩極分化的情況——即使像《變形金剛2》這樣媒體和影評人評價很差的大片,也完全具備基本的商業片水準,不像某奇葩華語動作大片或某著名導演的喜劇新作那樣莫名其妙。
美國在上世紀30年代經濟大蕭條時期曾盛行過滿銀幕大腿和康康舞的歌舞片,到了上世紀60年代則出產過很多靠視覺奇觀吸引觀眾的3D電影。但因為其市場框架完善,幾乎沒有一個時期是靠千奇百怪的營銷策劃宣傳來吸引觀眾的。何況北美觀眾早已養成了很好的電影消費習慣,也不會為那些粗暴直接的營銷活動買單。電影就是電影,而不只是吸引眼球和資本的一個媒介。倘若界限模糊,由此產生的錯位與亂象就毫不奇怪了。
觀眾培養市場,市場也培育著觀眾。隨著市場以及觀眾消費習慣的成熟,“內容為王”從長期看仍然是最有意義和價值的法則。其他的營銷策劃路子如果沒有好的內容支撐的話,只會慢慢消失,或者所起的效果非常微小。龍獅品牌策劃公司認為,未來的好電影會越多,而不好的電影將會慢慢被淘汰!電影制作與發行、以及營銷策劃推廣要合理健康有效,總有一天會出現。